田野筆記之一百零七:”加蚋埔公廨”巡禮
一、加蚋埔~打獵埔
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即屏一八五沿山公路約10公里轉進一大片鳳梨園中,有一座仿國父紀 念館的建築,就是馬卡道平埔族的加蚋埔公廨,(中埔公廨忠原廟)。
加蚋埔,按《高樹鄉志》的記載,家蚋埔乃是源自打獵埔而來的,「舊時其地缺水,一年只能收穫一次,居民多從事打獵活動,遂有此名。光復後,溫老鄉長慕春命名為泰山村,取寓東嶽泰山之意。」
《高樹鄉志》又說:「本村原為平埔族地,首由潘老爹(丁雲)率領潘姓九戶人家,由里港之塔樓遷至武洛,再移居鹽埔,最後定居於此。(按:武洛亦在里港鄉)」
二、祭祀阿立祖(阿姆祖),溪頭公(祈雨石)
公廨祭祀馬卡道平埔族的祖靈阿立祖(阿姆祖),另建有左右兩間小祠,分別供奉二十餘顆石頭和溪頭公(祈雨石),久旱不雨,或春耕需要水時,祈雨一直是平埔族重要的祭儀。
祈雨活動由乩花(巫師)率領族人到口社溪上游溪邊舉行祈雨儀式。
太陽出來之前就出發,抵達祈雨地點,乩花先請阿立祖降臨後,手持「雨王」(註一)放在地上,面對祈雨石,奉上米買、酒和檳榔。正式開始祈雨,喃喃禱祝,唱起《祈雨祭歌》……。
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加蚋埔夜祭「跳戲」,極為熱鬧,白天還有傳統的走鏢。二O一六年元月六日再訪加蚋埔公廨,盛大的夜祭剛舉辦過不久,只見被綁著的”狗狗小黑”不停的吠。
註一、雨王:將老鷹的毛織成扇子形狀,兩邊綴有鈴鐺,中間用椰子殼或其他材料製成臉譜,稱為「雨王」。
參考及引用資料:馬卡道民族誌(劉還月著 屏東縣文化中心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初版)
(2016.12.15 晨初稿 相片攝影2016.1.6)
公廨與莿桐樹
阿立祖(阿姆祖)祭儀
奉獻豬一隻羊一隻
86年公廨夜祭合影
2015年夜祭與祈雨活動
鳳梨園
鳳梨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