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十六:掀米缸的故事
祖父劉宗鈖先生(1886〜1964)出生自台北新店大坪林十四張,在日治昭和五年(1930)遷居花蓮市市郊田浦,向日人購下松本精米所,展開事業的第二春。那個時候,蘇花公路的前身臨海公路尚未開通,已屆中年的46歲的宗紛先生,帶長子永㴛、次子盛多協助碾米事業,取店名”源豐”。從台北搭車到蘇澳,再從蘇澳到花蓮港(俗稱築港)登陸。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十六:掀米缸的故事
祖父劉宗鈖先生(1886〜1964)出生自台北新店大坪林十四張,在日治昭和五年(1930)遷居花蓮市市郊田浦,向日人購下松本精米所,展開事業的第二春。那個時候,蘇花公路的前身臨海公路尚未開通,已屆中年的46歲的宗紛先生,帶長子永㴛、次子盛多協助碾米事業,取店名”源豐”。從台北搭車到蘇澳,再從蘇澳到花蓮港(俗稱築港)登陸。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十四:君自故鄉來〜泉州綠豆餅˙安溪鐵觀音〜
我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長坑鄉),還一里,鵬(彭)嶺坊珊屏堡(山屏村)。乾隆十五年(1750)渡台,定居台北縣(新北市)新店大坪林。日治昭和五年(1930)祖父遷居花蓮市田浦,購下日人精米所(碾米廠)展開事業第二春,我是台灣的第七代,花蓮的第三代。遷台依次是秉盛、金士、丹夫、祖境(美卿)、宗鈖(祖父)、盛惠(父親)、我兄弟按家譜皆以”新”字取名。吾家在台灣已繁衍十代,以”新店人”自居。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十三:安溪清水岩聖火擔
福建安溪清水岩,位於中國福建省安溪縣蓬萊鎮的佛教寺廟,北宋時,高僧清水祖師即在此地修行。其中蓬萊祖殿主要是供奉清水祖師,也是風行台灣與南洋的清水祖師發源地。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十一:朝日新聞報導"新店大坪林劉家"~"啟文堂"一族團結
2011年7月18日,日本朝日新聞駐台北記者村上太輝夫有一篇報導,訪問了新店大坪林劉建輝宗長,時年五十九歲,他是164代,17世,渡台第七代,當時劉建輝站在尚未拆除的啟文堂前面,接受訪問,談及祭祀公業種種,劉建輝宗長還擔任2021年剛成立的台灣劉氏文化研究學會會長。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十:民國五十二年春節全家福
祖父劉宗鈖在日治時代昭和五年(1930)由台北新店大坪林遷居花蓮市頂下松本精米所,即日後的源豐碾米廠,從此在花蓮市荳蘭橋畔的田埔打拼事業,開枝散葉。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九:祖父劉宗鈖先生的口碑
2021年2月21日夜間停靠花蓮市美崙地區,不熟路況,要驅車回舊市區,經民權路116號主人邱金利先生指引。寒喧得知,邱先生小時候住田浦,我也出生花蓮市田浦荳蘭畔的紅磚舊宅~源豐碾米廠,邱家來自桃園,是過橋(吉安鄉宜昌村)經營雜貨店,我家則是在橋另一邊花蓮市,日治時代來自台北新店(昭和五年,1930)大坪林十四張。永利兄為民國三十三年次,後服務公路局,遷居美崙新市區,但兒時記憶深刻~源豐碾米廠,庭院幽雅,民國四十年代,電話不普遍,劉家的電話是掛在牆壁上的,鄰居可以免費到這裡打電話,當然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公共電話。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八:田埔老家的黑白照,追憶胞弟新相~
推估是民國五十五年左右,劉家兩代十三人,在花蓮市中華路四七三號(舊地址),也就是田埔的荳蘭橋畔,紅磚舊宅前的庭園,應該是春節期間,團聚合照。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七:當我們同在一起~半個多世紀前珍藏
發現這張黑白老照片,背景在花蓮市郊國慶里佐倉大伯父家豬舍旁,推估是民國五十五年左右。大伯父負責管理十甲農地,十分辛苦。應該是春節期間,姐妹堂姐妹表姐妹團聚的合照。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五:劉家族譜~乙巳年仲秋建~
這一份劉家族譜,用毛筆字書寫,出自乙巳年仲秋,即民國五十四年(1965),祖父宗鈖公去世次年。祖父出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去世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於昭和五年(1930)遷移花蓮港,展開事業的第二春,是年四十三歲。他是渡台第五代,花蓮的第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