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劉家家族的故事之三:劉宗鈖米軋(源豐碾米廠)李華堂口述

    秉盛公金士房丹夫之後,十五世。     

    劉宗鈖先生~新店大坪林劉家渡台第五代,移居花蓮第一代,誠信正直,溫文儒雅,為花蓮仕紳。

  一、劉宗鈖米軋

                小時候我住在宜昌村,那時村裡有3個「米軋」(碾米廠)(註一),一個是公設的農會碾米廠;一個是古寶碾米廠,另一個就是跟我們家收穀碾米的「源豐碾米廠」。

               為什麼阿公只去源豐碾米廠,我不知道,但是古寶碾米廠在「牛屎橋」(註二)那頭,大家都不喜歡走那條髒兮兮臭烘烘的橋,因而都去荳蘭橋頭的源豐碾米廠。

               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都稱這個碾米廠為「劉宗鈖米軋」(註三),而不是「源豐」,兒時記憶中,米軋是孩子們最愛的地方,因為代表著有一陣子可以不必辛苦的去撿柴火、不必大清早或半夜去撿蝸牛;而且剛賣完穀子的大人,口袋難得有錢,一定會買點糖果餅乾給跟班的孩子,運氣好的時候,還會有小玩具也不一定,所以,說到去米軋,沒有人不搶著去的。

                每年割稻之後,祖母就負責曬穀子,她的嘴巴簡直就是神奇的溼度計,隨手撿起一顆陽光曝曬下的穀粒,用牙齒一咬,她就知道夠不夠乾,可不可以送去碾。

              因為家裡窮到連秤都沒有,所以阿公就常常是趕一整牛車的穀子送去米軋,所以我也不知道究竟是多少斤?只知道劉宗鈖米軋就像自家糧倉,經常出入。(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二、細說軋米(碾米)過程

               碾米(俗稱精米)的工序是這樣:第一道程序是把穀粒的外皮去掉,也就是穀子變成「糙米」,去掉的外皮稱為粗糠,粗糠可做為傳統白灰牆壁的內裏、或農耕的有機肥,但是最好用的是當柴火或火引,我們最喜歡帶粗糠回家燒火。

              第二道程序是把糙米的外殼再去掉,成為白米,去掉的外殼稱為「米糠」,米糠摻進煮熟的地瓜餵鴨,鴨子會長得很肥大,好一陣子都不必去撿鍋牛來餵鴨。

               說起來看天吃飯的農人其實都很窮苦,即使種稻的人家,一年都難得吃幾次純米飯,大都是吃稀飯或是摻很多地瓜簽的地瓜飯,但是從米軋回來的那幾天,一定會有白米飯可吃,那種幸福感的興奮絕不輸給過年。

三、雅緻客廳‧小橋流水

              另外一個我喜歡去劉宗鈖米軋的理由是;他們家很漂亮!很氣派!有很多沒見過的布置!(註四)

              在美麗的庭園裡有小橋流水、有雄偉的鐵樹、香味撲鼻的含笑花樹,房子的牆壁是洗石子和清水磚,屋子裡的陳設很漂亮,讓我心嚮往之。此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家客廳裡有一座大金庫,穩重的綠色大鐵箱,上面有金色的徽紋,小時候的我看著這個大金庫,心中暗自想著:有朝一日我有錢時,一定要買一個同樣的大金庫……。

              祖父李添旺的年紀比老闆劉宗鈖小一點,但是差不多同輩,所以常常在碾米的時候聊天,一旁的我常趁機多看老闆幾眼,有錢的老闆出門時常戴著硬殼帽,出入都坐三輪車,穿戴就像大老闆,令我羨慕萬分,希望自己長大也可以坐三輪車、吃白米飯。

              因為當時年紀太小,只顧玩,也不會去聽在等碾米的大人們聊些什麼,所以對大老闆的印象很有限。(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四、憶七腳川溪‧舊田浦火車站

              60年前(大約是我10歲時),我們也常在這個米軋旁的七腳川溪玩水抓魚,終年綠水潺潺的七腳川溪,是孩子們的另一個遊戲天堂,平時撲蜻蜓抓泥鰍,颱風洪水來時會有很多漂流木,等到大水稍退後,就是魚蝦豐收的時期,小時候總是在上游搥蘆藤去毒魚,經常滿滿一河面的魚蝦。……現在想起來覺得很罪惡,真是殺生無數!

                另一個難忘的記憶是到田浦車站的撿甘蔗。當年各地甘蔗都集中在田浦火車站,離源豐米軋只有幾步路,孩子們常趁碾米之便,跑到甘蔗車廂下撿拾掉落的白甘蔗,當然也有的是從車上偷抽的啦!

註一:米軋,清朝稱做土壟間,日據叫著精米所、米軋,台灣光復後就是碾米廠了。

註二:李華堂先生口述:不知該橋名字,只記得日據時代的宜昌村阿美族要去德生牧場的牛隻,經過該橋時一路便溺,整座橋面都是牛群糞便,因而得名。今之七腳溪上的宜昌橋。

註三:劉宗鈖(1886~1964)是秉盛公金士房長子丹夫之後,為祖境(美卿)公之第六子。劉家自福建泉州安溪渡台第五代,移居花蓮第一代。

註四:客廳有台灣書聖曹容,秋圃先生(1895~1994)的對聯:新得園林栽樹法,喜聞子弟讀書聲,中堂是:杜牧的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後記:

           口述者李華堂先生,為花蓮縣文物學會第一、二屆會長,七星潭曼波博物館館主。

         採訪者為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召集人翁純敏女士,成稿於2012年。

       格主補註及加上小標題。2018年9月13日於未完書齋

劉宗鈖先生劉宗鈖先生

20180913_122125.jpg

        民國五十年代惠安堂全家福 

在源豐碾米廠

民國五十六年劉宗鈖五位兒子媳婦全家福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arrow
arrow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