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田野筆記之三百三十五:關於杜君英

一、新檳榔庄→舊杜君英庄

     杜君英是一位人物,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原籍廣東潮州府海陽縣,因被告盜伐材木,避居屏東縣內埔鄉新檳榔林庄(今內埔鄉建興村東南)。

     康熙六十年(1728),朱一貴事件時,杜君英在新檳榔林庄「招集粵東種地傭工客民,與陳福壽、劉福基共掠台灣府庫。」

     朱一貴事件被清朝平定後,因新檳榔庄是起事之要地之一,清政府在本庄設立番界「豎石以限之」,嚴禁漢人越東進入番界內惹事生非或逃避官府的追緝,將新檳榔庄改為杜君英。

   日治初期本庄因洪水而廢庄,遷至東邊的中林村,本聚落被冠以「舊」字,成為「舊杜君英」庄。(參考引用《台灣地理辭書》卷四屏東縣P595〜596)。

二、中林村→新杜君英→小杜君英

     原來新檳榔林庄的居民很多是來自屏東縣萬丹鄉社皮庄鳳山八社中,上淡水社的後裔,這個清代才形成的聚落,馬卡道平埔族比例很高。由於隘寮溪水患,日治即陸續從舊杜君英遷徒中林村,中林村被稱做”新杜君英”。

     中林村泛稱新杜君英,另小中林是小新杜君英,位於中林村平頂山(南坪)的山腳,居民人數較少,被稱做小中林,狹義的新杜君英就在山腳這個地方。

三、東勢村大和社區→杜君英

     屏東縣內埔鄉東勢村,西為建興村(含新檳榔林),於清代是重要的漢番界址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922)所設,清乾隆期間,本庄還設有隘寮,「撥番分駐巡守」,另有「新東勢汛」「駐防外委把總一員,募兵二十八名」(參考引用《台灣地理辭書》卷四屏東縣P587)。

    「日據時代東勢村大和村係屬杜君英,因紀念杜君英之人而取名。」(《屏東縣鄉土史料》P462,宋其才先生所言,宋先生民國二十年次,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座談會)。

結語:杜君英參予朱一貴事件,遭清廷緝捕,但內埔鄉民為了紀念他,有四個地方取名杜君英,舊杜君英(新檳榔林),新杜君英(中林村),還有小杜君英(在中林村山腳)東勢村大和社區,當地耆老告訴我,習慣叫這個地方杜君英。

 (2021年7月19日午后初稿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田335-1 (2).JPG大和社區土地公廟

 

 

田335-1 (3).JPG

田335-1 (4).JPG大和社區耆老

田335-1 (1).JPG

arrow
arrow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