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筆記之三百三十四:歌仔戲五部曲

   歷史的腳步在向前邁進,歌仔戲也隨著社會結構和生活樣式及人們的娛樂型態在改變。從「落地掃」到「本地歌仔」,是最原始、最純樸的演出型態,有著濃厚的農村鄉土色彩,此為歌仔戲的第一部曲

   民國五年,歌仔戲進入戲院的舞台,持續了二十年的鼎盛期。陳三如加入周天生主持的”霓生社”,率先將”本地歌仔”予以改良,加上平劇的服裝和身段之外,音樂、臉譜、佈景等亦積極改進,於是歌仔戲之規模始漸具備,此為歌仔戲的第二部曲

   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統治者在台灣實施「皇民化」政策,歌仔戲是一種「歌中有戲,戲中有歌」的傳統戲曲,當然被嚴厲的禁演,此為歌仔戲的挫敗期,亦是歌仔戲的第三部曲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歌仔戲演員紛紛歸隊,歌仔戲又恢復了蓬勃的氣象。當時演歌仔戲的戲班,叫做”歌劇團”,據非正式統計,民國三十八年,全省內台、外台的歌劇團,多達五百多團。民國三十四年至五十年是歌仔戲的黃金時代,歌仔戲劇團如雨後春筍,歌仔戲人才輩,此為歌仔戲的第四部曲

 這個時期的歌仔戲除了活躍於舞台上,更向廣播界和電影界發展,「廣播歌仔戲」和「電影化歌仔戲」,是歌仔戲第四部曲中的兩個插曲。汪思明的廣播歌仔戲老而彌堅,民國四十五年,由麥寮拱樂社歌仔劇團演出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搬上銀幕,在全省造成空前未有的盛況;薛平貴由劉梅英反串,名旦角吳碧玉飾演王寶釧。其他如:新南光歌劇團的反串小生小白光,美都歌劇團的旦角杜慧玉,皆為當時紅極一時的歌仔戲名伶。

  民國五十一年電視開播,代之而起的是「電視歌仔戲」,舞台上的歌仔戲,廣播歌仔戲與電影化歌仔戲漸趨沒落。「電視歌仔戲」一改以往的陋規,編劇備受重視,提昇了劇本的內涵,也提昇了收視觀眾的層次。「電視歌仔戲」普遍的受到各階層觀眾的喜愛,充分發揮了”寓教於樂”的功能,此為歌仔戲的第五部曲

   電視歌仔戲著名的演員如:楊麗花、葉青、柳青、小明明、許秀年、王金櫻、青蓉、林美照、司馬玉嬌、連明月、黃香蓮、李如麟等,皆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民國六十一年「台視聯合歌劇團」推出由楊麗花、葉青聯合製作主演的”七俠五義”,楊麗花飾展昭、葉青飾白玉堂,推出之後,大受歡迎,使電視歌仔戲成為電視的寵兒,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這是電視歌仔戲兩大紅星楊麗花和葉青首度也是僅有的一次合作。

  民國六十八年,由狄珊編劇,楊麗花製作兼主演,陳聰明擔任戲劇指導,一口氣推出「俠影秋霜」、「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此三齣戲,走的是「新潮武俠」的路線,它的特色是減少唱腔的份量並取消「哭調」,使對話精簡、節奏明快,以緊湊曲折的劇情來吸引觀眾。上述的成果可以說是名編劇狄珊女士的「第一波改良」電視歌仔戲。

   民國七十一年,葉青為了掙脫台視不合理的限制,另覓發展空間,而向當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先生尋求協助,解決默契的箍制,也因為有宋局長的開明作風,才使得葉青終能取得第一號不續約證明,而轉往華視演出。

   民國七十四年三月,華視神仙歌仔劇團推出,由葉青領銜演出的「周公與桃花女」,為狄珊的「第二波改良」開始,在內容上以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為主,在形式上加上「DPE」的電子特殊效果。民國七十五年四月,於華視神仙歌仔戲團推出「趙匡胤」一劇中,狄珊女士進行她的「第三波改良」,走的是「復古創新」的路線,適度加入傳統身段,如馬鞭的動作等。

   狄珊女士精緻的劇本,和求新求變的精神值得肯定,楊麗花和葉青兩位天王巨星,雖有”瑜亮情結”,但她們的才華和獨特的風格,及為歌仔戲”薪傳”所付出的貢獻,均將在”台灣歌仔戲史”上佔一席之地。

歌仔戲的祖師爺歐來助(1872〜1920)和歌仔戲天王巨星楊麗花(1944〜)皆出生於宜蘭縣員山鄉,宜蘭是歌仔戲的故鄉,當之無愧。

(1996年12月初稿 2021年7月17日二次訂正稿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田334-3.jpg

「陳三五娘歌」 袖珍本,民國60年竹林書局發行。

田334-2.jpg

 

arrow
arrow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