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聖地慈惠堂史話之二百八十八:我入母門七十年
前言:
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自民國38年(1949)在花蓮聖靈顯化發源崛起,快速擴散,經數十年發展,信徒超過百萬人、分支遍佈全臺及海外達兩千家以上,形塑出獨特的信仰文化。
其中,開山元老、歷任先賢的默默奉獻,以及口耳相傳的靈驗神蹟、母娘悲憫的感應故事,更是凝聚慈惠人的重要能量。
~不容青史盡成灰~
一、劉家與慈惠堂
花蓮聖地慈惠堂創堂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我的二伯母黃素娟(黃素真1923-2007),母親謝金蓮(1926-2000),堂伯父劉永江(1890-1968),堂姐劉雪黎(1935-2017劉永江之女)都是第一代信徒,信母虔誠。祖父劉宗鈖(1886-1964)是第一、二、三屆慈惠堂總堂顧問,父親劉盛惠(1921-2010)自第三屆起擔任管委會多屆的副主委。
我出生於民國三十六年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也是浴佛節,出生地點是花蓮市和吉安鄉交界的荳蘭橋頭源豐碾米廠,當年的住址是花蓮市中華路473號,即今傑安特一帶佔地約五百坪,日治以來這一帶被稱做田浦。祖父劉宗鈖在日治昭和五年(1930)自台北新店大坪林十四張遷居花蓮,向日人頂下松本精米所,就是後來的源豐碾米廠。劉家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從福建泉州安溪縣金田鄉(現改為長坑鄉)渡海來台定居新店大坪林,落地生根,枝繁葉茂,成為當地的望族。,我是台灣第七代(從安溪算起是十七世),祖父是移居花蓮第一代,我是花蓮的第三代,吾家定居花蓮已有九十二年了。
秉持保守低調敦厚樸實的家風,田浦源豐碾米廠,有人叫它”劉宗鈖精米所”,祖父是台灣光復初期的地方仕紳。
二、四十年那一次大地震
民國四十年十月二十二日花蓮大地震,那一年我滿四歲,出生以來難忘恐怖印象,就是四十年大地震了。只記得紅磚舊宅門口空地,因地震有幾道裂痕,餘震不斷,足足有一兩個月,是睡在空地,不敢入屋內。當時花蓮沒有什麼高樓,謠傳會海嘯,可能會往較高處的花崗山逃跑,於是二伯母揹著民國三十九出生的大弟新瑜(1950,留日醫學博士),媽媽揹著我,怕走失掉。
三、民國四十一年初入母門
民國四十一年,大地震次年,我滿五歲,還是住在中華路尾田浦的源豐碾米廠。二伯母和母親妯娌,除了和其他妯娌輪流煮大家庭三餐,祖父經營的碾米廠養了數百頭豬,碾米廠後面有兩大排豬舍。餵養豬隻,極為忙碌,但妯娌常百忙偷空走路到慈惠堂拜拜。那個時候,尊稱母娘是”仙媽”,妯娌或單獨或結伴,我總是跟著去拜拜,二伯母和媽媽是契子,我就是契孫,算算從四十一年入瑤門拜”仙媽”,到今年,剛好滿七十年,是資深信徒了。
從創堂到民國四、五十年代,花蓮人尊稱慈惠堂的主神是主母娘娘〜即無極瑤池西王金母大天尊。
四、觀看飛鸞”出乩”
民國四十一年開始,跟隨二伯母黃素娟(素真1923〜2007),媽媽謝金蓮(1926〜2000)拜仙媽。印象深刻是當時還是木造的慈惠堂,右側經常擠滿信徒,大多是純樸的村民,在一張木製桌旁圍觀”問事”,當時醫藥不發達,當然未實施全民健保,問事也求藥方〜
(2022.5.26午后初稿 2022.5.28二次稿 2022.5.30三次稿 2023.1.11四次稿 未完待續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全家福攝於源豐碾米廠
民國52年1月3日祖父母健在全家福
慈惠堂民國39年建的風貌
駱香林題詠花蓮風物記地震災情
駱香林攝影
駱香林攝影
駱香林攝影(大禹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