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筆記之四百零三:重溫只羨鴛鴦不羨仙

前言:

     只羨鴛鴦不羨仙,出自唐朝盧照鄰〈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2021年可稱”桃花年”,桃花朵朵開,有政界、高階文官,有中央民代,當然也有影劇圈知名人士。防疫抗疫老百姓戴好戴滿口罩,打好打滿疫苗,台灣老百姓守法精神,是世界前茅,倒了一堆飲食店……沒倒的”苦撐”,再苦撐。

    一幕幕”桃花劫”,忍不住想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寒而慄,寒流來襲,全台82人突無生命現象,300多人不適送醫。更關心萬華馬場公園和艋舺公園的遊民有足夠的衣物禦寒嗎?對馬場和艋舺兩公園揮之不去的印象。

    「是最後一杯茶的味道,勾起了多少往事的生動形景」〜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借此佳句,重溫”只羨鴛鴦不羨仙”。

本題:重溫”只羨鴛鴦不羨仙”

一、心心相印,只羨鴛鴦不羨仙

          花蓮縣壽豐鄉共和村中華路旁有一間二層樓的建築,二樓牆面” 心心相印,只羨鴛鴦不羨仙”的雕塑,令我印象深刻。原來這是一位潘先生對妻子的愛,在房子完成時,刻意雕塑的。

二、平凡百姓,真情故事

          潘老先生夫妻已作古,二層建築也呈老舊,但平凡百姓” 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真情故事,歷久彌新。 

 (2016.3.10初稿  2022.2.21 午后二次增補稿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只羨鴛鴦不羨仙

只羨鴛鴦不羨仙1

arrow
arrow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