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文物收藏之四:紅龜粿模的故事之三

一、傳承自閩南的清末紅龜粿模

   一支既重又厚,十足厚重感的紅龜粿模,傳承自閩南,推估是清朝末年的文物,材質是榆木。

   正面雕壽龜、壽桃,背面為寶相花、福字吉祥印,左側為魚紋、福祿壽紋,右側是荔枝、連錢紋。

   一個世紀以上的悠悠歲月,呈現木頭的紋路,蟲蛀、裂痕、磨損,揮不去渾厚的滄桑之美。

二、關於紅龜粿”()

()紅龜文化來自閩粵

   中國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的形成是累積的,最下或最古的基層文化,可說是發生和成長於亞洲地中海沿岸的海洋文化。

 龜祭文化亦是起源於亞洲地中海東岸華東地區,屬於海洋文化的一種。龜祭文化實源遠流長的古老傳統文化。上古時代有殺龜祭卜之俗,降及後世,因龜不敷使用,乃代以人造龜殼或米,麵粉製成的紅龜粿或麵龜。

   台灣的龜祭文化大都來自閩粵等地,因台灣的移民早期多來自閩南與粵東,而將此紅龜文化帶入台灣。

()浪說紅龜是吉祥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清廷入主台灣,康熙三十五年至雍正二年(一六九六~一七二四),陸續刊行了高拱乾的《台灣府志》、周元文的《重修台灣府志》、陳文達的《鳳山縣志》、和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其【歲時】、【習俗】條,已記錄了”粿”這個字與婚禮納采送”大餅”,中秋製”月餅”的節慶生活禮俗。

   無錫丁紹儀(杏舲)於清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秋渡台,其《東瀛識略》卷三【習俗】云:「台俗,遇喜慶事,以紅麴和米粉和麵,範如龜形,炊熟相貽,即以龜稱。」福建侯官劉家謀(芑川),道光二十九(一八四九)任台灣府訓導,咸豐二年(一八五二)作《海音詩》百首,第七十一首說:『浪說紅龜是吉祥』,(按台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

(六)擔龜喜添丁

   “擔龜”就是擔紅龜粿。台南市仁德區慈濟宮,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主祀保生大帝的誕辰,信眾先前往參拜,慶典後將紅龜粿放進謝籃,由專人用扁擔挑著,按”福份簿”記錄,分送添新丁的鄉親。 

※”福份簿”~簡易的戶籍謄本

   早年並無打字機,福份簿完全靠手寫,內容記載了屋主是誰,家中有男丁多少位,目前已經幾歲:也詳實登錄著會員的繳費狀況,交多少錢,也以不同標示來區別,猶如精密的商業帳冊,堪稱簡易的戶籍謄本。(2014.1.2改稿) (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圖一、清末閩南紅龜粿模

IMG_5308.JPG

圖二、正面雕壽龜、壽桃紋

 

IMG_5306.JPG

圖三、背面為寶相花、福字吉祥印

IMG_5307.JPG

圖四、左側為魚紋、福祿壽紋

IMG_5310.JPG

圖五、右側是荔枝、連錢紋

IMG_5309.JPG

圖六、呈現歲月的滄桑之美

IMG_5312.JPG     

 

IMG_531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