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筆記之四百四十二:沈光文與慶安宮
一、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
台南縣善化鎮,今,台南市善化區,是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三年)《台海使槎錄》卷五至卷七〈番俗六考〉所稱的西拉雅平埔族的四大社之一”目加溜灣”社之所在地。
明末浙江鄞縣籍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庵,為南明時期文人,飽讀詩書,官至太僕少卿。流寓台灣,定居善化,教授漢文,組”東吟社”(原名”福台新詠),為台灣詩社之濫觴。著作有:《文開文集》、《台灣賦》、《草木雜記》、《台灣輿圖考》等,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
沈光文有五子,其後裔除長子外,皆移居他里霧社(雲林縣斗南鎮),落地深根,枝繁葉茂。
二、媽祖廟與六文昌
慶安宮,原為荷蘭時代,即一六三六年所興建教堂所在,歷史極為悠久。前身是奉祀五文昌的文昌祠,清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嘉南大地震震垮文昌祠擴大規模改建為媽祖廟,成為台南奉祀媽祖三大廟宇之一,也是直轄市定古蹟。
慶安宮將沈光文奉為六文昌,全台唯有善化的慶安宮是拜”六文昌”,。通常五文昌是文昌帝君、文魁帝君、文選帝君、文衡帝君,而慶安宮在民國七十一年(西元一九八二年)將沈光文尊為六文昌,是全台唯一奉祀六文昌的廟宇。
善化,舊名灣裡,有人口約五萬兩千人,善化區內有光文里,光文橋、光文路橋,斯庵橋,善化國中有一座光文樓,當然在善化還有沈光文斯庵先生紀念碑。
善化,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鎮,因南科發展,注入一股新能量。
※進一步探討沈光文,參考資料:
1.沈光文研究(一)盛成 台灣文獻第十二卷第二期,民國五十年六月
2.沈光文研究(二)盛成 台灣文獻第十二卷第三期,民國五十年九月
3.沈光文研究(三)盛成 台灣文獻第十二卷第四期,民國五十年十二月
4.沈光文的生平事蹟與文教貢獻 龔顯宗,歷史月刊1999年10月號
(2023.1.25午后初稿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電腦點燈
(台南善化慶安宮,攝影黄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