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田野筆記之三百三十一:歌仔戲的祖師爺

一、宜蘭有個歌仔助

   民國五十二年出版的《宜蘭縣志》(卷二人民志)對歌仔戲的起源,有如下的記述:「歌仔戲原係宜蘭地方的一種民謠。距今六十年前,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傳者忘其姓氏,阿助幼愛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殼絃,自彈自唱,深得鄰人讚賞,好事者勸他把民謠演變成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裝分扮男女,演唱時以大殼絃、月琴、簫、笛等伴奏,並有對白,當時號稱”歌仔戲”。」民國六十年出版的《台灣省通志》(卷四學藝志)亦有記載如下:「歌仔戲乃本省產生之唯一民間歌劇,其產生地在今宜蘭縣。該地出產木材,工人伐木,喜唱山歌。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

   服務於宜蘭市公所的陳健銘先生,是一位民俗的愛好者,更是研究歌仔戲卓然有成的專家。他費了數年的功夫,苦心訪查「歌仔助」就是歐來助。歐來助,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出生於宜蘭縣員山庄頭份堡(今員山鄉頭份村),逝世於民國九年(一九二O),享年五十歲。他的父親叫歐接成,在歐來助很小的時候,就遷居宜蘭市,先在五崁仔街(今西後街)擺菜攤子,後來搬到西城門外(現舊城北路),經營金德發商號。

二、師承自陳高犂貓仔源

   歌仔助師承自何人呢?大約距今一百三十多年前,有來自大陸的”陳高犂”,和從台灣南部遷居宜蘭的閩南籍”貓仔源”(又寫作”貓仔元”),他們開班授徒,以歌謠演唱故事,在他們兩位的弟子中,像歌仔助、陳三如、簡四勻、楊順枝、流氓師等都是個中佼佼,演出諸如「陳三五娘」和「山伯英台」。

 宜蘭縣員山鄉頭份村,有一棵數百年的茄苳”樹王公”,距離樹王公約五十公尺的檳榔園,有一間用桂竹和稻草搭蓋的”棚寮”,是鄉民們遮風避雨的地方。民國元年左右,歌仔助應鄉親的邀請,常偕他的好友,開金紙店的翁南,每天晚飯後,到達這一座”棚寮”,就在棚內教鄉間子弟演唱歌仔戲。草創期的歌仔戲,又叫”落地掃”,即閩南語”土腳趖”(地上走),只要在廣場上拉起場子便可以演出,是歌仔戲最簡單、最原始的演出型態。

三、從落地掃到本地歌仔

    從”落地掃”到”本地歌仔”,歌仔助除了在頭份村教這班戲外,並先後到過員山鄉的八十佃(現湖西村)和台北縣的貢寮鄉卯澳開班授徒。何謂”本地歌仔”?”本地歌仔”,即純傳統的宜蘭歌仔,又稱”醜扮歌仔”。男角身穿對襟台灣衫褲,頭戴笠帽,手搖扇子;女角由男子反串,並不綁頭,只用紗巾綁成一朵花,夾在頭正中,兩邊絲帶長長垂下,生旦出場時要行「四大角」,生邁的是「七星步」,旦邁的是「月眉彎」。唱的曲調是大調、倍思、七字仔、雜唸等;身段則溶合了車鼓、採茶的韻味。

    歌仔助傳授給他家鄉子弟的”本地歌仔”是「山伯英台」,距離結頭分約四公里處的山仔前,這時也正由從二結來的簡四勻和楊順枝教一班在山上燒木炭的年輕工人學唱「陳三五娘」,兩地人馬據說曾同時參加壯圍鄉大福漁村補天宮女媧娘娘農曆正月初九日的神誕賽戲,彼此”拼台”鬥得難分難解。

四、薪火相傳,人才輩出

    與歌仔助幾乎同一時代還有陳阿如,因擅演陳三而贏得”陳三如”的雅號

,曾設浮洲班,其弟子黃茂琳,頗具盛名,”薪傳獎”得主葉讚生、陳旺欉,皆出自其門下。因常扮乾旦的「戆趖仔旦」林莊泰,設有冬山班,而礁溪亦有林阿江的洲仔尾班。上述諸人師承關係如下圖:

新田330-1.jpg

    從通志到縣志,都稱”歌仔助”(歐來助)是歌仔戲的「鼻祖」,其實歌仔戲的祖師爺,不只一位,只是”歌仔助”最富盛名罷了。

後記:《薌劇音樂》

      薌劇是閩南語地區主要地方戲之一,它的前身是台灣歌仔戲,而歌仔戲却是承襲閩南”錦歌”的脈絡,揉合了車鼓、南曲、採茶等民間歌舞、曲藝形成的劇種。

      《薌劇音樂》作者黃石鈞陳志亮,一九八O年出版,本影印本由曾任民俗曲藝編輯的吳亞梅女士惠贈,深深感謝。

( 1996年12月初稿    2021年7月10日二次訂正稿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新田330-2.jpg1995年6月12日聯合報

1995年6月11日大陸漳州歌仔戲團員赴歌仔戲原鄉宜蘭縣員山鄉頭份村茄苳樹樹王公憑弔。

新田330-3.jpg

arrow
arrow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