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田野筆記之三百二十六:台灣的誕生

      從文獻資料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雖然史學家以為《尚書》的島夷,《漢書》的東鯷,《三國志》和《臨水水土志》中的夷洲,《隋書》的流求,都指台灣,因之也就以為中國人知道台灣,可以遠溯至公元前的時代。但是自其記載的內容,正足以證明在那時候,台灣還是化外之地,還沒有漢人居住。

      唐˙施肩吾有”澎湖嶼”七絕一首: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年少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其所詠的澎湖嶼應是澎蠡的鄱陽湖,而不是澎湖。南宋趙汝適所撰《諸蕃志》,書成於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其”毗舍耶”條云:「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斯時,澎湖已有居民耕植,並置官設置了。唯如《諸蕃志》所載:台灣其地「無他奇貨,尤好剽掠,商賈不通。」及至南宋,台灣與大陸間,仍未有密切的往返。南宋時,台灣曾經有個名字叫”毗舍耶”。

      元時,台灣被稱做「瑠求」,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成宗元貞三年(一二九七),曾兩度招伐,僅第二次擒得生口一百三十餘人,終無所成。至元間,澎湖隸屬泉州晉江縣,立巡檢司,以週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可知其時澎湖有相當人數的泉州人到澎湖定居,半耕半漁,並有商販往來。一五四一年,葡萄牙航海者發現台灣,不禁驚嘆”Formosa”(福爾摩沙),即「美麗 之島」。

      一個社會若有較高之生產力,又與外界貿易交通,始能扶養較多之人口,而移入民亦得繁殖發展。早在十二世紀,澎湖已形成中國社區,但台灣本島以農業定居為基礎之中國社區,卻遲至五百年後,即一六二四年荷據以後,始告形成。一六二四年荷入定居台灣(Taioan)後,見有一、二……五、六華人居於附近部落間,其中亦有與土女結婚者。荷據之後,其近代性制度與設施,使台灣自部落社會變為民間社會,移入民之發展始有可能。

      台灣又稱大員,最早記載於明萬曆三十年(一六O二),陳第的《東番記》,以後亦有記做大圓、大灣、台圓。台灣島,多瘴煙癘霧,也是世界聞名的瘴癘地之一,又名埋完、埋冤,其後以其音不祥,乃改為今之”台灣”。 Taioan語出自平埔的西拉雅族語,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任諸羅縣令的季麒光在《蓉洲文稿》中說:「萬曆年間,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台灣。」

      乾隆三十年(1765)鳳山縣教諭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凡六個部分~泛海紀程、海東紀勝、瀛海漁唱、海東賸語、海東月令、下淡水社寄語,所謂”小琉球”指的是台灣島,台灣又有小琉球之稱。

 (1996.6月初稿  2021.6.29晚二次增補稿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田326-2.jpg朱仕玠《小琉球漫誌》

田326-1.jpg

 

arrow
arrow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