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文物收藏之五十二:匏瓢

一、關於匏瓢

                漢人使用匏器甚早,匏的名稱甚多,凡「匏」、「瓢」、「葫蘆匏」,皆有互通。台灣在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尚有多數人使用,將匏一分為二,稱「匏瓢」。

                  最常見的匏器有取水盛器:此種盛器,「福佬人」稱為「匏瓢」讀如Pu-beya,「客家人」即稱「匏杓」。

                撈魚用具:撈魚並不是撈大魚,只是撈魚苗。

                我收藏的匏瓢,較一般實用者為大型,有歲月的滄桑之美。

二、平埔族普遍的匏器使用

                清康熙陳文達《鳳山縣志》記物產:「匏,大者,土番佩以渡水。」

                清康熙黃叔璥《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用匏斗,狀如葫蘆,口小腹大,可藏米數斗,各社皆有。」

                 陳漢光先生的<台灣匏器調查>刊登於民國五十一年九月出版的台灣文獻第十三卷第三期,附圖八張極為珍貴,分別是高雄六龜荖濃村、台南白河六重溪、台南玉井望明村和屏東麟洛鄉的田野調查,除麟洛為客家村,其他都是西拉雅平埔族聚落。  (2017.7.20 午前 初稿) (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參考及引用資料:陳漢光<台灣匏器調查>

匏瓢我收藏的匏瓢

匏瓢2背面

匏瓢1匏瓢和菜瓜布

台灣文獻<台灣匏器調查>圖片

台灣文獻1

台灣文獻3

台灣文獻2

台灣文獻4

台灣文獻5

台灣文獻7

台灣文獻6

台灣文獻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純吾 的頭像
    純吾

    liu226688的部落格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