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田野筆記之三百八十三:何謂平埔族”()

一、何謂”平埔族”?

      “平埔族”為分佈於台灣北部、西部、南部平原和丘陵地帶,以及宜蘭平原的原住民。”平埔族”乃指台灣土著族中其風俗習慣已漢化,其語言已幾乎成為死語的幾個族群;也就是清代文獻中所謂的”熟番”。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陳倫炯的《海國見聞錄》(東西洋記)云:「台灣西南一帶沃野,東西府臨大海,附近輸賦應徭者,名曰平埔土番。」乃”平埔”一詞最早見於記載者。

       朱一貴之役後,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來台履任,作《台海使槎錄》八卷,後四卷《番俗六攷》、《雜記》,依當時南北二路理番同知所轄,分平原土著為北路諸羅番一至十和南路鳳山番。而一九三O年日本移川子之藏教授的「台灣の土俗、人種」與一九四四年小川教授的「インドネシア語における台灣高砂語の位置」一文中的分類如下: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台北盆地的雷朗族、基隆及北淡地區的凱達格蘭族、桃竹苗地區的道卡斯族、台中盆地的巴宰海族、台中沿海平原的巴布拉族、彰化沿海平原和部分移居埔里的貓霧拺族、雲林及嘉義平原的和安雅族,還有從台南一直延伸到恆春半島,部分東遷到花東縱谷的西拉雅族。一九九一年,語言學者李壬癸教授依照各族語言及其他文化的特徵,提出了新的看法,把平埔族群分為七族十四支,其中如:西拉雅下分三支,即西拉雅本支、馬卡道、大滿。

       “平埔族”屬南島語系民族的一支,其在台灣居住的年代極為久遠,如:凱達格蘭。噶瑪蘭系文化以淡水的江頭貝塚為代表遺址。其表土層出土為赤褐色質硬方格印文陶,以及葉脈印文灰黑薄陶,與圓山文化同期,其存在年代約距今四千至兩千年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時代。

二、花蓮的”埔仔人”

      “平埔族”俗稱”平埔仔”,也被稱作”埔仔人”。其遷入花蓮主要有兩大支派:

(一)來自宜蘭的”噶瑪蘭族”。咸豐三年(一八五三)以五結鄉秀水村的”加禮宛社”為主,分海陸兩路,移居奇萊平原(今花蓮市)及在新城鄉建”加禮宛社”(今嘉里村),《花蓮縣志稿》稱這一支為”加禮宛平埔族”。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因商人陳文禮被”加禮宛社”社眾所殺,亂平之後,中路統領吳光亮乃命族人南遷,分散其勢力。他們散居於光復鄉西富村的馬佛拉,瑞穗鄉瑞北村的打馬燕;以及東海岸的貓公(豐濱)、納納(靜浦)、大港口等地,甚至遠至成廣澳(台東縣成功鎮),與阿美族雜居。豐濱鄉新社村,是被迫遷居到這裏的族人,為了紀念加禮宛舊社,於是稱它作”新社”。目前新社的加禮宛族人,大約有三十戶,一直是族人最集中的地區,這裏保存了噶瑪蘭的語言和風俗,可以說是研究此族文化的重要據點。

      噶瑪蘭族2002年11月經行政院核定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一族。

 (1996.12.30初稿2021.11.25二次稿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新田383-1.jpg

新田383.jpg

富里西拉雅阿立祖祭典,2002.10.20農曆九月十五攝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純吾 的頭像
    純吾

    liu226688的部落格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