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筆記之一百二十二:明里村龍眼樹下

一、從里行莊、里巷到明里村

              花蓮縣富里鄉明里村,清朝叫著里行莊,光緒二十年胡傳的《台東州采訪冊》莊社:「里行莊,在石牌西二里,四十二戶,男、女二百五十餘人」。墾務:「 光緒元年十二月, 熟番潘琴元募得農民六十名,承墾大陂頭東邊荒埔,即今里行莊。潘琴元等所墾者,今升科已有四十九甲八分有奇。」(註一)

                民國九十一(2002)出版的富里鄉誌下卷《富里鄉影像志》撰稿者張振岳先生採不同的看法,其實潘氏所墾之地,按地理方位看,應在富南村的荖埔一帶。

                張振岳認為至遲在清光緒五年(1879)左右才有人來開墾。

               日本據台次年(明治二十九年1896)的七月間,台東撫墾署長曾根俊虎有如下的見聞:「於十時抵里巷,人家殆遭燒毀,僅見可遮雨的茅屋。」(註二)

                民國三十五年,首任村長廖天德將里巷改名明里村。

                 按:日治時代田代安定的《台東殖民地豫察報文》,伊能嘉矩的《風雨蹉跎》均作“里巷”。

               清領至日治初期花蓮為台東州、台東廳管轄。(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二、被忽略的菸樓群

                 談起花蓮的“菸樓”,鳳林鎮的大榮一村、二村,瑞穗鄉瑞北村(大馬燕)頗具規模,吉安鄉南華村、玉里鎮三民里、大禹里,都還有“散見”的菸樓,而秀姑巒溪西岸明里村的菸樓群却被忽略了。

                 原來,在昭和十四年(1939),日本人橫川長太在本村開始種植、推廣菸葉,菸葉生產是本村重要的經濟作物,盛況一直維持到民國五、六十年代。(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三、龍眼樹下自在談笑,猶如葛天氏之民

                富里鄉有十三個村,只有學田村和明里村在秀姑巒溪西岸,其他十一個村都在秀姑巒溪的東岸。村民告訴我,明里村是富里鄉面積最小的一個村,可能也是人口最少的一個村,我却深深的喜歡上了這個村 ,想一次次的挖掘它的故事

                村內散見的菸樓,紅磚鵝卵石圍牆,整齊的街道,濃郁的人情味。

                 第一次匆匆路過“明里村”,是從卓溪鄉的古風國小向南行要去石平聚落。第二次承蒙藍先生帶路,尋訪老屋、堂號。第三次專誠拜訪彭城堂劉家,劉家來自苗栗縣三灣鄉, 屋主人劉鶴松的父親劉榮鳳在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定居此地(註三),現在劉鶴松先生種稻六甲,自創“松鶴香Q米” 品牌自產自銷,給一個掌聲。

                  五月二十一日下午,在彭城堂劉家的龍眼樹下喝茶,在座有劉家的表親夫婦,劉太太的同學,喝茶、品嚐咖啡,吃餅乾,自在談笑,猶如葛天氏之民。(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註一:  台東州采訪冊P19.及P41.

註二:富里鄉影像志P48.

註三:

              徐雙水家族,原籍新竹州苗栗郡大河背(現苗栗縣三灣鄉大河村),日據時期先遷到瑞穗鄉富源墾耕,昭和14年間橫川氏開始將「デリス會社」的菸草事業拓展到明里時,徐雙水等八戶是第一批菸草移民,台灣光復初期徐氏長子劉榮鳳仍繼承菸草事業,但因兄弟徐榮土、春喜均改從公職,家族人力不足而於民國40年代末期改種水稻,此後家族即未再從事菸產事業。(明里村史P95.)

           (2017.5.25  中午 初稿    2017.6.15二次稿)(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明里村15明里村菸樓

IMG_1398.JPG

明里村17

明里村18

 

IMG_1417.JPG

明里村20

明里村明里村村內

明里村1

明里村2

明里村3

明里村4

明里村16

明里村21

明里村5

明里村6

明里村7

明里村11唯一的信仰中心福德祠

IMG_1376.JPG

明里村8

明里村9

明里村10

 

明里村13明里國小

明里村14種黑豆的農夫

明里村22彭城堂

 

明里村24彭城堂龍眼樹下

IMG_1579.JPG

明里村25松鶴香Q米

明里村26

明里村27

富里鄉影像誌  富里鄉影像志

台東州采訪冊台東州采訪冊

(轉載請註明出自”痞客邦純吾部落格”)

arrow
arrow

    純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